信息来源:技术园地 发布日期:2017-03-29
泥鳅养殖的中后期管理技术
泥鳅养殖进入中后期管理阶段,水体中由于受饲料残饵的累积肥和排泄物的沉积,极易造成水质变坏产生有毒气体,造成池底溶氧不足,从而引起泛塘死鱼及疾病的发生,所以加强水质管理,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投饵管理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泥鳅的摄食量也开始下降,所以在饲料的投喂量上应根据水温的变化和泥鳅摄食量的强度,适时采取投喂措施,不要一味地追求多投、多吃、生长的就快,这样容易使底质恶化,人为地加重了水体中的氨氧,出现混迷、厌食和出血,当水温降到12℃时,泥鳅便钻泥,就应停止喂食。
二、调节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改水先改底”这个时期,因残饵、养殖动物粪便及死亡藻类等有机物的大量累积,养殖塘口、泥鳅密度大、水层浅,极易引起水质恶化,各项指标起标已有发生,此时,应每隔7-10天使用一次底改净,底改变成粒粒氧,减少池底有机质含量防止底质发臭,降低氨氮,亚硝酸含量,稳定底质环境,底质恶化严重量,应当适当加量或增加,使用频率。
底质改良时,应使用浓缩枯草芽杆菌,从原露等降解水中有机质,预防水质指标起标,调整或维持水环境中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增产为目的。
三、科学预防
秋季,由于水温变化异常,易发生细菌性疾病,如:烂腮、肠炎、赤皮、疖疮和病毒性出血等。在防治上,应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在药剂使用上,特别是在出口养殖产品的应用上,应根据“食品的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全物清单”严格合理的使用,因为常用药物都有其理论特性,在使用时应注意合理化,避免药物因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如哪些药物只能外用,哪些药物只能内服,哪些药物不能一起使用等,对鱼药使用要达到足够的剂量和疗程,正确地选用药物和施药方法,不能有病就乱用药或不间断地交替使用各种药物,这样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造成药害,加重病性的发生,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科学预防,综合治理,一旦发病,要到正规的鱼病防治部门诊治,找出正确病因,对症下药,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总之,在养殖中后期,要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水环境,科学分析,科学用药,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做到少用药,甚至不用药,从而保证出口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也才能保证泥鳅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