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最新动态 >

小泥鳅“游”出大产业

信息来源:最新动态 发布日期:2017-03-29

泥鳅素有 “水中人参”的美称,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高品位类型的水产保健食品,被韩日等国消费者视为高级营养补品。《本草纲目》上就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之说,心血管疾病患者、贫血、肝炎等病人多食有益,泥鳅皮肤中分泌的粘液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拌糖抹于患处可祛痛消肿,亦可美容护肤。连云港市赣榆县墩尚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农业,发挥本地适宜泥鳅生长的环境和地理优势,精心打造泥鳅产业园,通过资金扶持、协会引领、园区建设带动,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鲜明、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泥鳅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泥鳅出口量占全国95%以上,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达90%,2011年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不起眼的小小泥鳅 了地方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一、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90年代,被当地人称为“泥鳅大王”的乔宗礼在积累了多年泥鳅收购和销售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人工养殖泥鳅。2001年乔宗礼韩国最大水产养殖公司,在赣榆县墩尚镇合作建起了第一个百亩标准养殖基地并获得成功。可观的经济效使过去认为泥鳅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们转变了观念,主动加入泥鳅养殖行列。在当地政府的因势利导和大力推动下,全镇的泥鳅养殖热呈现井喷之势,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发展泥鳅养殖。2009年,墩尚泥鳅产业园纳入全县“四季田园”建设总体规划,为泥鳅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2011年墩尚镇被确定为江苏省泥鳅产业基地,泥鳅产业园总面积达到3万亩,泥鳅养殖塘2.2万亩,塘口近万个,相关从业人员1.8万人,在韩国设有首尔、群山、平泽三大销售基地,泥鳅出口量达1万余吨。短短十年时间,墩尚镇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为国内最大的泥鳅产业集聚区、泥鳅交易平台和出口基地,成为全国响当当的泥鳅之乡。

二、养殖成本效益分析

墩尚镇泥鳅生态养殖园区内既有规模达数千亩的现代化泥鳅养殖企业,也有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殖户。根据市物价局成本调查分局对多个养殖户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分析,2011年一个标准塘(占地3亩)平均一年的净收益达到5.5万元,折合亩均收益为1.83万元。其成本效益主要特点:

(一)成本投入大:种苗成本6.5万元,饲料成本2.8万元,人工0.5万元,土地成本0.36万元,机井等基建设施折旧0.5万元,电费0.7万元,其它成本0.3万元,合计总成本11.7万元。     

(二)养殖收益高:2011年每公斤平均价格38元,按每个塘口平均产量4000公斤计算,每个塘口年产值为15.2万元,扣除养殖成本,平均每个塘净收益达5.5万元。由于今年出口价格大幅飙升,最高已突破70元/公斤,预计每个塘净收益将超过10万元。

(三) 效益远高于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2011连云港市农本调查成本收益资料显示,稻、麦两茬每亩产值2375.4元,每亩成本1561.9元,每亩净利润约813.5元;设施西红柿每亩产值9409.25元,每亩成本4916.23元,每亩净利润为4493.02元。泥鳅养殖每亩利润是稻22.5倍,是设施西红柿的4.1,是草莓的1.3倍。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泥鳅养殖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产业。

项目

泥鳅

稻麦

设施西红柿

草莓

产值

50667

2375.4

9409.2

20250

成本

32333

1561.9

4916.2

6265

利润

18334

813.5

4493

13985

成本利润率

56.7%

52.1%

91.39 %

223%

(四)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泥鳅养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形成涵盖收购、养殖、育苗、捕捞、运输、饲料加工、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式规模产业。据了解,目前墩尚镇泥鳅产业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86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泥鳅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一)依托政府支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墩尚镇泥鳅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县、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他们把泥鳅产业作为农民增收主体工程,精心打造,做好产业规划,投资1000多万元,改善园区交通条件,完善园区水电配套建设和进排水系统。县、镇党委政府与协会、企业配合,实施行业人才发展计划。与大学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验室,为泥鳅产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泥鳅苗种的缺乏是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泥鳅养殖成本越来越高的主要因素。墩尚镇联合苏州大学,淮海工学院等科研院所,对泥鳅种苗人工繁育和产品深加工等相关问题展开攻关。镇农技中心专门成立泥鳅养殖专职技术服务队,邀请技术专家开展了技术培训,定期把《墩尚渔汛》等技术资料下发到每个养殖户手中,宣传养殖和销售信息。

(二)确立协会主导地位,建立对外出口产业联盟,保护养殖户经济利益。按照“发挥协会作用,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基地平台,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指导思想,培养能人党员和干部,选强配优,扎实抓好协会党组织班子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协会定期入户检查指导,帮助会员和广大养殖户选购苗种,指导喂养技术,开展疾病防治,并为每个会员单位建立了泥鳅养殖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放苗时间、鳅苗来路、饲料来源、饲料喂养、水质监测、疾病防治以及出塘时间等,不但保证了泥鳅质量安全,也避免了过去盲目饲养、无序竞争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协会还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中国泥鳅产业网对泥鳅种苗、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及时发布。协会把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的散户联合起来,在泥鳅销售市场上形成价格联盟,对接韩商、日商,牢牢掌握对外出口中的定价话语权,切实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实惠,协会的职能与地位由此得到日益加强,2010年墩尚镇泥鳅养殖行业协会(商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是苏北地区唯一入选的行业协会。

(三)建立区域标准化管理模式,保障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07年我国在水产养殖领域正式发布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系列标准后,墩尚镇主动学习贯彻相关要求,以观念更新带动产业变革。一是以泥鳅养殖行业协会作为农业区域标准化管理的平台,以各个入会公司作为经营龙头,对广大养殖户实施分片划区管理;二是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对良好农业规范的了解与认识,规范养殖操作,防范苗种选购不统一、养殖技术不规范、粗放工经营、购买劣质饲料和乱用药现象的发生,使养殖户作为承担良好农业规范实施的主体;三是利用政策、资金、技术与服务来引导实施良好农业规范,支持保障农业区域标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协会、公司、养殖户与农业环境和谐发展,形成了“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的养殖区域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推动了泥鳅产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培育自有品牌,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以做优做强出口泥鳅品牌为核心,加强泥鳅商标品牌创建,提升泥鳅产业发展竞争力。扶持泥鳅出口龙头企业到出口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申请注册商标,加强现有品牌的宣传和塑造,推动 “墩尚”牌和“水中参” 牌等泥鳅产品商标提升档次,创省级、国家级知名商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实施境外商标注册。以农业工业化为目标,以企业为招商主体,以项目推进招商,提高泥鳅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加大泥鳅项目推介力度,引进技术及资金进行泥鳅深加工,拓展延伸泥鳅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引发产销失衡风险这几年,墩尚泥鳅产业名声在外,周边如徐州、宿迁等地不断加入到泥鳅养殖产业中来,安徽、山东等省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这一前景看好的富民项目,泥鳅养殖规模呈急速增长的态势。受饮食习惯文化影响,泥鳅在欧美国家基本没有消费市场对外出口市场主要是韩国,国内市场发展又很有限,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将不可避免产销失衡风险的可能性正在逐渐显现,泥鳅养殖的前期投入很大,一旦价格出现暴跌,养殖户的损失将十分惨重。

(二)出口限制因素较多,国际贸易壁垒日趋严厉。受出口退税奖励政策、出口航线和代理公司费用、资质和信誉等众多因素制约,我市泥鳅大部份须转由青岛港对韩国出口,不仅增加了出货时间和风险,大量出口创汇额度也被计在它省的名下。同时随着泥鳅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消费国家韩国为保护本国市场,通过不断增加检测项目和提高检测标准,来提高其贸易技术壁垒,达到限制泥鳅进口目的,因此泥鳅出口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五、对策建议

  (一)坚持稳步推进,积极发展两个市场。各地期盼通过泥鳅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政府应意识到一个高效农业品种不可能使所有的农民发展致富,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适时适量的原则。就目前来看,一方面应实现泥鳅养殖规模适度化、产业链完整化和比较效益最大化降低养殖风险,保证现有养殖户的收益;另一方面,打破过去单一市场格局,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降低依赖出口的风险。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海关、财政、检验检疫农业、渔业等相关部门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泥鳅产业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针对泥鳅作为鲜活农产品的特点,畅通本地港口出口绿色通道,实现快速通关、即时通关、优先通关。各出口企业要在行业协会统一协调下,规范出口秩序,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产品品质,争创国家级出口泥鳅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信息预警共享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市场风险;形成战略联盟,稳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推动泥鳅产业的健康发展。